【居住潮流】共享居住空間在香港成大熱!共居空間是什麼

樓市資訊
【居住潮流】共享居住空間在香港成大熱!共居空間是什麼
許多年輕人都視置業為夢想,然而香港樓價高企,對於初出茅蘆、剛踏入社會的年青人來說可謂難以企及。雖然還未能擁有自己的家,但如果想擁有私人空間、租金又不算昂貴的話,共享居住空間成為許多人的替代選項。共居空間香港日漸流行,越來越多企業或機構推出共居空間,到底這樣的居住模式能否滿足香港年輕一代的住屋需要?在各地的實踐成效又如何?或許就由了解「共居」概念開始吧!
共居空間近年在香港變得流行
共居空間近年在香港變得流行

學者 Matthieu Lietaert:「共居模式」需符合四大條件

根據英國學者 Matthieu Lietaert 針對共居模式的研究指出,「共宅」(Co-housing/Co-living)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至 1970 年代出現在丹麥哥本哈根的共同住宅計畫(Sættedammen)。在 1972 年哥本哈根開展的共居社區,當時共有二十多個家庭居住,創立人認為現代社會人際間的聯繫薄弱,而共居社區旨在讓孩子在社區中獲得更多關愛,能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樂、成長。其後這個概念逐步推展至荷蘭、瑞士等國家,現在於歐洲、美國、以及亞太地區中都日漸普遍。共享居住空間的目的為提高同居者的生活質素,減輕彼此的日常生活負擔及壓力,讓家庭能夠有更多的自由時間。

Matthieu Lietaert 認為共居空間應該符合以下四大原則:
1. 由住戶參與居所的設計過程
2. 共享房屋及共同擁有的設施與土地
3. 鼓勵互動的建築設計
4. 協同社區管理

現時的共居模式,普遍是指由一群人共同租住一個單位,並共用廚房、客飯廳、洗手間等空間及資源,在同一屋簷下一同分擔家務、共享技能、彼此照顧、重新築起鄰里關係。

共居形式旨在讓住戶重新築起鄰里關係
共居形式旨在讓住戶重新築起鄰里關係

社會新鮮人想有私人空間 共居節省生活成本、省租金

年輕人在畢業後踏入社會,渴望能有多一些私人空間,又擔心負擔不起租金,不少人會選擇共居模式。共居空間在香港崛起,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本港令人難以負擔的高昂租金。年輕人如想在可負擔的租金下追求舒適的居住空間,透過分攤租金及設施成本打造的共居形式成為一條出路。其次,在共居空間在亞洲多個地區之所以變得普遍,與多地年輕人的獨身、遲婚、不婚文化盛行有關。更多人享受一個人的自在生活,或是選擇與彼此不相識的室友共同生活,重新尋回緊密的社區鄰里關係。

譬如在法國就有青銀共居的項目「Le Pari Solidare」,解決獨居長者問題及年輕人的租金壓力,同時也讓不同世代團結一起。日本亦有銀髮婦女開展共居計畫「個個Seven」,建立老後互助的生活安全網,互相守望卻不需時常依賴,在人生下半場,自主選擇自己的「家人」。

現時在日本越來越多主題式的共居公寓應運而生,人們可以選擇與志同道合的人住在一起,譬如東京江東區就有「鐵道迷」公寓,住客多為喜歡坐火車四處旅行的人士,甚至會每月舉辦鐵道郊遊大會聯誼。

香港的共居實際上只是豪華劏房?

共享居住空間或未必像想像中美好
共享居住空間或未必像想像中美好
儘管我們透過許多流行文化建立了對共居的美好想像,譬如對日劇《盛裝戀愛有理由》的共居空間,或是 Netflix 真人秀《Terrace House》的青春戀愛氛圍等有所嚮往,但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共居空間往往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地產生意,共享的空間欠奉,亦由於大多共享居住空間由舊唐樓改建而成,設施老舊,居住體驗較差。假如想真正體驗共居,在簽約前最好親身「睇樓」了解清楚。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