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策略】返工會越返越窮? 創業或做副業可能才是出路
*此為授權轉載文章,作者為半宅職薯*
自小爸爸媽媽便教我們努力讀書,考上大學,畢業之後找份好工,拾級而上,一步一步改善生活。但最近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似乎和我們的認知剛好相反。
大家不難發現在過去十多年,吃一頓午餐或者茶餐的價格翻了幾乎一倍,但收入卻沒有以相同比例上升,變相令返工越返越窮。今天半宅職薯就和大家討論這個趨勢,以及創業或經營副業可以怎樣幫我們走出困局。
越遲出生收入越低的趨勢
根據政府在2021年5月5日的新聞公報,按選定教育程度劃分的不同世代組群中全職僱員的平均每月就業收入(以2018年價格計算,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出現越遲出生收入越低的趨勢。
以具學士教育程度為例
以具學士課程教育程度的全職僱員為例,1970年至1974年出生的僱員,當他們到達30至34歲時,平均收入是每月38,300港元。
但如果遲十多年,在1985至1989年才出生,當他們到達30至34歲時,收入則下降至平均每月33,700港元。
具研究院程度又如何
攻讀研究院課程的風氣越來越明顯,那麼具研究院教育程度,又能否倖免於返工越返越窮的趨勢呢?
1970年至1974年出生,具研究院程度的僱員,當他們達到30至34歲時,平均收入是每月47,100港元。
但如果遲十多年後,在1985至1989年才出生,當他們到達30至34歲時,收入則下降至平均每月46,000港元。
換句話說,獲取研究院學歷雖能獲得較高收入,但仍不能倖免於越遲出生收入越低的趨勢。
憎多粥少,鬥低人工
經濟暢旺程度與收入的關係,似乎只在老細階層發揮作用。 除非你擁有自己的生意,能夠隨著市道而水漲船高,否則市道暢旺與你的收入其實沒有必然關係。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打工仔的薪金是如何定義的呢?
有些人會認為以學歷定義,有些人會認為以經驗定義。但從老細高層角度,打工仔的薪金其實是由爭奪同一職位的對手定義的。
說得直接一點,打工仔的對手其實是其他打工仔。假設經驗和能力相同,必然出現價低者得的現象。
學歷是優勢還是包袱?
市場中打工仔的學歷普遍提高了,並不代表獲取學歷的付出,例如時間、精力和學費,會較以前減少。
學歷競賽是一個絕大部分人都是輸家的遊戲,這遊戲並不視乎你具多少學歷,而是你的對手具多少學歷,當中只有極少數特別優異的參與者能夠成功。其餘大部分人,當扣除機會成本和學費成本之後,能夠打和已經十分幸運。
昔日的上流階梯還可行嗎?
當打工仔普遍學歷不斷提高,學歷便再也不是上流的有效階梯;
當退休年齡不斷延後,高位的人將會霸佔高位更久;
當這資訊爆炸年代資訊產生得越快,經驗的價值便越快退色。
上世紀打工仔黃金時代的成功法則,在今時今日還行得通嗎?
創業或經營副業成出路
財富由上而下的滴漏效應已然失效。能夠隨著經濟環境水漲船高的,似乎主要是資本家和企業家。
要成為資本家,資本門檻相當高,並不是一般人能及。
創業或者經營副業,便成為擺脫返工越返越窮的一線生機。
為什麼創業這麼艱難?
創業的吸引之處,在於收入無上限的可能性。
如果能夠創辦成功的企業,你的收入和成就便能夠隨著經濟環境而水漲船高,甚至得到幾何級數上升。
但大家可能又聽過,創業成功率很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我的觀察,這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也就是我們大部分人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訓練我們成為一個受薪階層的。即使是那些成績優異的優等生,也大致上是被訓練成過得更好的受薪階層,始終跳不出打工這框架。
沒有創業的培訓,也沒有啟蒙導師,創業失敗率自然高。
經營副業又如何?
經營副業,即是介乎全職創業與打工之間,以有限的時間,承受有限的風險。以副業這種方式創業,勝在進可攻退可守。
犧牲休息時間,一嚐當老細的心願,以有限的資金搏一搏,是不少打工仔的一個選項。
那些人不需創業?
當然也有一些人是不需考慮創業或者經營副業的:
受老闆賞識的明日之星:
如果你預期能夠快速升職加薪,逆市打破返工越返越窮洪流的話,你不需要冒風險創業,反而應該專注於更有把握的升職加薪之上。
高佣金工作:
如果你擁有一份高佣金工作的話,性質便與經營自己生意有所類似,能夠隨著經濟好而水漲船高,在這情況下你也不需要創業。
結語
對於上一代來說,返工會越返越窮這說法雖然可能匪夷所思,但這卻正在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發生。
努力的定義不單單是埋頭苦幹,更加是時常思考,以想像力和創造力尋找機遇。打工仔宜好好裝備自己,觀察世界轉變,尋找契機,以求突破返工越返越窮的洪流。
筆者簡介
半宅職薯 -
創業家、企業培訓師。 深信創業有得教,管理有心法。
編輯/製圖:Busines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