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生育】年青人不願生育在於無希望,製造多元空間突破白熱化競爭死胡同

年青人不願生育在於無希望,製造多元空間突破白熱化競爭死胡同

最近和一位剛退休的朋友見面,我問他退休生活可好?他卻一臉茫然,一副前路茫茫的樣子說:「一生人儲下來用作下退休的錢已送給兒子買樓,又有甚麼退休生活可言?」

說完深深吸一口氣,彷彿對前路充滿不安和焦慮。

香港的低生育率

香港生育率全球第尾,平均每名女性只生育0.8名後代,而沒有孩子的夫婦比率較五年前倍增至43.2%。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早在十多年前,已經從另一位當時只有二十多歲的朋友口中聽到:「為甚麼要生一個原本可以不存在的人出來受苦呢?」

在香港不生育,似乎是一種理性的決定。

香港並非生育友善地區

先不談論生育有沒有資助這些較表面的事情,宏觀而言,在香港不生育似乎是一個理性決定。

首先,你生一個小孩子出來,基本上是一件有責無權的事情:小孩子不聽話,你只能夠心平氣和的教他,要是你一時動氣打他的屁股一下,則隨時惹上官非。

然而,「養不教,父之過」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作為父母的豈非有責無權?

另一方面,香港超時工作現象普遍,小孩子的照顧變成一件難以解決的問題:小孩子放學後誰人來照料?父母當中只有一人全職工作又能否支撐家庭開支?聘請傭工照顧連說話也未懂的小朋友,你又是否放心?又或甚,居住環境有否空間容納多一個傭工也是疑問。

也許有人會說:「生小孩子出來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啊!」

但香港的學業成績追逐情況白熱化,小孩子終日都埋首於功課堆之中,週末週日放假不是補習便是準備默書測驗,這種高壓的生活方式屬於天倫之樂嗎?

深層原因在於無希望

大家回想幾十年前那代父母,他們有一句口頭禪,就是「將希望都放到子女身上」。對的,幾十年前的年青人確實有較大機會上游至更高社會階層。

對比之下,近年的年青人已經有一種思潮:問父母為甚麼要把他生出來,甚至乎指稱「窮人生仔正__(粗口)」。

歸根究底,在於年青一代發現上流空間非常狹窄,而有父幹的卻又享有比其他人更好的出身、人脈、和經濟支持,遠遠贏在起跑線。

而輸在起跑線本來也不是甚麼大事,最大問題是受原生家庭狀況所限,事業生涯被封頂,再努力也覺得只會徒然。

既然年青人對自己本身的前路經已失去希望,他們也預計自己的後代只會重複自己走過的路。那麼生一個小孩子出來,又能帶來甚麼希望?

為年青人製造希望刻不容緩

年青人一天看不到希望,一天也會對生育下一代抱非常審慎態度。

然而,出生自家庭環境較好的小孩子可以獲得較佳的教育和栽培已是既定事實,他們長大成人之後獲得更佳事業成就這趨勢也難以逆轉。

那麼究竟在合理的薪金與物質條件以外,我們又可否製造一個多元的空間,突破年幼時追趕成績,成長後趕忙上班然後超時工作這狹窄競爭的死胡同,讓每一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價值?這實在是大家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筆者簡介

半宅職薯 -

創業家、企業培訓師。 深信創業有得教,管理有心法。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