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熱話】每一次阿里巴巴集資,第二年就經濟衰退
今天阿里正式開始招股,編號9988,計劃在11月26日在港交所上市,集資金額約為935.42億元至1,076.05億港元,預料為香港史上第三大IPO,並帶動港交所超越紐交所,坐上全球集資額第一的寶座。但這是否一定是好事?
回顧阿里過去三大融資事件,往往在第二年就出現經濟衰退:
1999年,阿里巴巴成立。早期的馬雲四出找尋投資者融資。第一輪由高盛領投,第二輪由日本軟銀的孫正義領投。據說當時孫正義聽了馬雲用幾分鐘講述他的構想,就決定投入2000萬美元給阿里巴巴。至今,軟銀仍是阿里的第一大股東。持股為25.9%,現在這些股份的市值已經是1232億美元了。不過,在孫正義投錢的第二年,就爆發了全球互聯網泡沬股災。當年恆指在三年間累跌了54%。
2007年,阿里巴巴網絡(俗稱阿里B2B)來港上市。當時阿里的編號是1688,集資17億美元。當時1688上市後,一度暴升至掛牌價的三倍,贏得「香港新股王」的美譽。但是到了2008年7月,阿里巴巴股價已暴跌78%,跌破招股價後再跌六成。當時,正值美國次貸危機,然後引發金融海嘯,更波及中國經濟衰退。恆指一年間累跌66%。
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集資250億美元,成為紐交所史上最大型IPO個案(比今次在港招股金額多出一倍),上市首日股價也上升了38%。阿里當年也曾經考慮在港上市,但礙於港交所不接受同股不同權,所以決定在美國上市。不久之後,2015年中國便爆發了股災,滬深股市在半年間累跌超過一半。恆指幾個月內累跌36%。
這是巧合嗎?抑或是馬雲每一次的眼光都這麼好,趕得及在經濟衰退之前籌錢?不知今年阿里上市後,明年又會怎樣呢?
製圖/文字:Business 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