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稅】國家肥胖稅成效備受爭議!實行肥胖稅困難重重
哪些國家設肥胖稅?解構肥胖稅的成效及爭議
時代的進步令人民生活愈趨豐盛,亦伴隨各樣的挑戰。除了能源消耗急劇上升,更埋下公民健康隱憂。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目前不少香港人的 BMI 都超過正常水平。
參考作為已發展國家實行肥胖稅先驅者的丹麥,在推行政策的過程中面對各種困難,各界都對肥胖稅有爭議,對成效也有所質疑,措施實行不久便被廢除。到底原因何在呢?
什麼是肥胖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aganization,WHO)對肥胖的定義,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下稱 BMI)等於或高於 25 屬於超重;BMI 指數等於或高 30 則屬於肥胖。根據 WHO 的統計數據,2016 年全球有 19 億人屬於超重,當中有 6.5 億人屬於肥胖。
肥胖稅(Fat Tax)又稱垃圾食物稅,主要指由政府立法規定向「三高」(高糖、高鹽及高脂)的食品(例如牛奶和肉類)徵收從量稅(Unit Tax,意即按重量計算稅項),目的希望減少市民食用,以改善國民的生活健康,長期更可降低政府的醫療開支。
肥胖稅備受爭議?丹麥肥胖稅僅維持 13 個月
乍看之下,肥胖稅帶有一定的阻嚇性及警剔作用,政府以較硬性的手段控制市民飲食習慣,從問題的根本改善公眾健康,也令市民意識到健康的重要。但是,回顧全球首個推行徵收肥胖稅的國家——丹麥,丹麥稅務部實施稅項短短的 13 個月,因受各方因素及壓力之下,在 2012 年 11 月宣布廢除肥胖稅,過程爭議十足。
事緣丹麥政府在 2011 年 10 月向全國實施肥胖稅,會向飽和脂肪含量高於 2.3% 的食物(例如肉類、薄餅、奶類製品等)徵收稅項。
計劃的原意是希望改變丹麥國民的飲食習慣。然而,是次政策未能有效改變國民的飲食習慣,反而令丹麥陷入危機。在肥胖稅推行下,國民為了避開稅項,轉而向鄰近國家(如德國及瑞典)購買食物。
與此同時,此舉亦引申出另一個問題,就是破壞當地食物產業。因丹麥國內食物銷量下降,部分食品公司利潤減少,無奈要裁員節流。措施亦令當地農夫受到牽連,在國民不購買本地農作物的情況下,收入也隨之減少。有政客認為,政府大力推行措施是借改善公眾健康之名,提升國家稅收為實。最終政策在推行 13 個月後,丹麥政府便宣佈取消。
肥胖稅成效:改變國民購買習慣
雖然肥胖稅爭議十足,但並非毫無成效。根據牛津大學及哥本哈根大學聯合策劃的一份關於丹麥實行肥胖稅的調查,實施肥胖稅的期間市民的飲食習慣有所改變,含飽和脂肪的食物的總購買率下降將近 4%,另外蔬果的銷售量也有上升跡象,是肥胖稅的正面成效。
其他國家也有推行肥胖稅卻沒有廢除?
丹麥的失敗並不代表肥胖稅沒有成效,反而成為其他國家未來推行肥胖稅的重要指標。在往後的數年,其他已發展國家仿效丹麥,制訂出與肥胖稅理念類似的政策。
法國於 2012 年實施了飲品含糖稅(Sugary Drink Tax),向含糖飲品(除天然無添加糖的果汁)徵收稅項,約每公升 0.0716 歐元(約 0.6 港元);後於 2017 年修改,稅收依據含糖量的多寡來調整稅比率,含糖越多、課稅則越重。
智利在 2016 年 6 月,政府下令要在「三高」食品上貼有「alto en」(含量高)標籤以警告消費者。另外,國民購買高糖量的飲品(例如汽水、果汁等)時,須額外支付高達 18% 的稅項。
而英國也推行「糖稅」,向每 100 毫升含糖量超過 5 克或以上的飲品,每公升徵收 18 便士(約 1.7 港元 )稅款,而含糖量 8 克或以上的飲品則收取 24 便士(約 2.28 港元)。及後於 2019 年,倫敦公共交通系統實施禁令,禁止於公共汽車、地鐵等運輸系統刊登「垃圾食品」廣告。
而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也加入亞洲肥胖稅國家的行列之中,其手段更為強硬。為有效控制兒童及青少年體重,新加坡推行的「糖稅」(Sugar Tax)除仿效了智利,此外更禁止被列為高糖分的飲品廣告商刊登廣告(包括車站等公眾場所),成為全球首個禁止高糖飲品刊登廣告的國家。
香港應否推行肥胖稅?
香港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人數一直處於高水平,同樣有超重及癡肥的隱憂,預計未來將會增加醫療體系的負擔。而本港一直都沒有實行相關的措施紓緩及改善情況,最多只是推出「有營食肆」計劃及基本的公民教育,實際成效不大。至於香港應否仿效其他國家推行肥胖稅?宏觀而言,香港推行肥胖稅的可能及成效不大,其一是因為政府要符合各界需求,更要面臨市民聲音;其二是更要為每肥胖稅的產品立下定義,若定義模糊,肥胖稅將引來很大爭議。改善公眾健康應從教育方面著力,這才是治標又治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