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回顧:本地建設議題】極端天氣之下,香港的防洪設施如何作好準備?

商業熱話
【年度回顧:本地建設議題】極端天氣之下,香港的防洪設施如何作好準備?

2023年進入倒數階段,回望過去一年,全球氣候急劇變化,極端天氣頻頻出現,全球多個城市面臨天災,連發達地區如韓國在7月洪災亦造成至少40人死亡、9人失蹤;同月,日本九州暴雨亦造成至少6人死亡。

香港9月同樣經歷了「五百年一遇」的超級暴雨,香港各區史無前例的水浸情況仍歷歷在目,尚幸未如外國動輒付出多條人命作為代價,城市復原力迅速。不過,未雨綢繆是應對極端天氣的良方,香港政府在最新施政報告中,火速提出「全速推進80億元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為加強香港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作好積極的準備。

香港防洪歷史

遠在1990年代以前,香港尚未有完善的防洪系統和緊急管理計劃,颱風暴雨來臨時常常導致舊區水浸和通訊中斷。1972年的「六一八水災」連日大雨,造成了逾百人死亡。

為此,香港積極制定並實施長遠的防洪政策。渠務署近年制定了「防洪三招」,即利用「截流」、「蓄洪」及「疏浚」等措施來減低水浸風險,至今已消除了127個水浸黑點,全港僅剩四個水浸黑點。

如圖所見,本港採用的防洪標準及排水系統設計的容量,媲美海外已發展國家。在今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信號生效期間,並沒有出現大範圍或嚴重水浸事件。

目前,政府正進行11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興建雨水渠和地下蓄洪池,另有18項防洪/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規劃中。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政府政策卓有成效

跑馬地也曾是香港其中一個水浸黑點,為應對自然隱患,渠務署於2012年推出「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在跑馬地遊樂場底下建造地下蓄洪池,收集上游集水區帶來的雨水,以減低跑馬地及灣仔低窪地區的水浸風險。據資料所示,在承建商俊和團隊的努力下,工程較預期提早了約一年完工,第一期蓄洪池早於2015年3月啟用,順利於該年雨季起發揮排洪作用。

2017年5月24日的一場黑色暴雨中,為跑馬地及灣仔一帶帶來最高每小時85.2毫米雨量,而該蓄洪池收集了1.2萬立方米的雨水,相當於5個標準游泳池的總容量,解除了跑馬地及灣仔等鄰近地區的水浸危機,而香港賽馬會於當日傍晚6時亦如常舉行賽馬活動。  

秀雅道地下蓄洪計劃
秀雅道地下蓄洪計劃

目前,承建商俊和工作繼續與政府合作,在尖沙咀進行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當中包括建立一個容量約18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以及泵速達每秒8立方米的泵房;秀雅道蓄洪池計劃方面,造一個容量相當於約25個標準游泳池的蓄洪池,這些項目將進一步提升香港的防洪能力。

香港在政府長遠的防洪系統規劃、理念不停迭代,固然在暴雨來襲時緊張應對,但城市的安全系數已大幅提高。 


即刻follow我地Facebook同Instagram,隨時接收最新資訊!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