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晶片緊缺問題仍然持續,全球豪華汽車品牌保時捷傳出「減配」。
根據台積電資訊,3nm製程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生產,明天起大規模量產,至於,2nm製程將要2025年才能量產不,目前的主要客戶是蘋果和Intel。
自從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以來,西方多國對其進行經濟制裁,包括禁止晶片出口俄羅斯。
市場研究機構IDC分析師在接受外媒訪問時稱,儘管中國斥資數10億美元發展國內半導體產業,但在先進半導體製程方面有一段路要走,目前該國製程技術仍落後3、4代。
蘋果早年宣布放棄Intel晶片,並開始研發和應用自家晶片,不過外媒報導指,Intel挖角蘋果M1晶片首席設計師,外界推測Intel想藉此重新奪回蘋果的訂單。
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台灣投審會正在修訂現行法規,計劃限制台灣科技公司司出售中國資產的權力,以防止消息,半導體的敏感技術洩漏到中國。
德國智庫「新責任基金會」(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SNV)近日發佈研究報告,認為全球晶片供應短缺除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外,另一主要原因是中國企業大量囤積晶片,以應對美國的出口管制禁令。
中國晶片大廠中芯國際早前經歷了「人事大地震」,公司聯席CEO趙海軍在出席活動時坦言,中國目前晶片產量比重低,在全球的產量佔比只有個位數,對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沒太大關係。
中國晶片大廠中芯國際昨晚發生人事大地震,任職中芯國際副董事長不到一年的蔣尚義宣布辭任,同日梁孟松辭任執行董事,以專注履行聯合首席執行官職責,新任董事會將沒有台籍董事。
據南韓《中央日報》報導,三星電子搶先台積電宣布,於2025年投入2納米製程的晶片量產,2022年上半開始生產客戶設計的3納米晶片。
全球企業仍在面臨晶片緊缺問題,供不應求情況下有不少晶片代工廠開始升價。
自Intel新行政總裁上任來,這間晶片大廠正致力重返晶圓代工業務,據《路透》報導,Intel宣布首批客戶包含高通(Qualcomm)、Amazon,希望在2025年前趕上台積電和三星電子。
作為中國晶片巨頭中芯國際一直以來都採取很多措施留住人才,據中芯國際公告,公司董事會已通過《關於向激勵對象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議案》,以每股20元人民幣的授予價格向3944名激勵對象授予6753萬股股權,當中,共同行政總裁梁孟松獲得40萬股值逾2千萬。
中國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動晶片自主研發,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曾多次要求荷蘭批准出口生產先進晶片所需的光刻機,但受到美國政府阻撓一直未能購得。
陷入債務危機的紫光集團日前公布,收到人民法院的通知書,相關債權人以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破產重整。
中芯國際是中國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晶圓代工廠,不過近年來有不少媒體將其與台積電作比較,在近日召開的中芯國際股東大會上,就有記者問及與台積電的差距,聯席CEO趙海軍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中芯有信心在同類產品上與世界任何企業比較。
全球晶片緊缺困境仍未完全解決,不少公司都開始發現晶片製造的重要性,紛紛加入晶片研發賽道,據內媒《半導體行業觀察》引述消息報道,小米正招募團隊重投晶片研發。
IC insight日前發佈最新一期全球前15大半導體公司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表現,總體而言,前5大半導體公司在今年第一季度銷售按年增長21%,按地區而言,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強,有八家廠商入圍頭15位。
在全球缺晶片潮中,各國開始發現晶片的重要性,紛紛計劃在本國設立晶片廠,據日本媒體《日刊工業新聞》引述不具名日本官員報導,日本政府經濟產業省正在撮合Sony與台積電合資,於日本設立晶片廠。
中美之間一直在半導體行業間不斷角逐,據《南華早報》報導,台灣晶片代工廠台積電已經加入美國半導體聯盟(Semiconductors in American Coalition),這或會影響中國對半導體行業的佈局。